一、2019年语文高考作文?
2019全国Ⅰ卷高考作文
作文题目:“热爱劳动”演讲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高兴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领会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进修这么忙,劳动太占时刻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除了这些之后,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索,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深入了解,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9全国II卷高考作文作文题目: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辉煌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辉煌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2019全国Ⅲ卷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深入了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二、18年语文高考作文?
2018年全国高考总共使用八套语文试卷,最突出的特色是引导考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新时代里找到个人意义,引导考生把个人与时代、民族联系起来,把个人成长与时代变迁、民族进步联系起来。很好地把思索人生与关注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地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泛,强化了高考作文的导向功能。
这些作文题命题材料大多以情境任务作为主要载体,不仅能帮助考生拓展思索空间,还注重让不同水平、不同地域的考生都能充分施展写作才华,突出了思索质量和表达能力的考查,在区分考生的立意层次和写作水平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星火语文高考作文语录?
“呱——”一声清鸣,如白驹过隙,一下子打破了夏夜的沉寂,伴随着“刷刷”的雨声涌进大众的心窝里。不知是否有人被这惊天一鸣惊醒了,但愿有心人欣赏这天籁之声。
四、18年山东语文高考作文?
2018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目:写给未来2035年的那个他
(适用地区: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索?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五、08年福建语文高考作文?
福建卷08年的作文是新材料作文,其特点是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作,考生作文在材料范围之内就算符合题意。因此试题要求中明确提出“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材料中的“三个人”是三个角度),允许考生“自主确定立意”。
下面是写作中应注意的难题:
一、审题应准确。
二、立意要明确。
三、选材要精当。
四、行文要巧妙。
六、怎样看待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
先泻药了。
个人觉得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的题目立意是非常好的!
以前拍照不容易,早年时照相要专门到照相馆去照,因此当时的照片中人物表情都显现出一种仪式感,显得很正式,就是可以进历史教科书的那种感觉。照片也显得弥足珍贵,由于没有大事一般是不回去照相馆照相的,照一次相也并不便宜,当时的每张照片几乎都是每个大的家庭事件的留念,照片也少,是一种作为记录价格的存在,每次亲戚朋友相聚就会拿出来回忆往昔,忆苦思甜。
而现在相机手机价格都不贵,大家都买得起,或者手机就直接可以照相(虽然还是没有专业的相机照的清楚),随手就能照相,照相变得很容易,照片也很多,电脑手机都能存储备份,也就不稀奇不珍贵了,反而不会时时拿出来看了,甚至仅仅的就遗忘了在电脑和手机的某个角落。
其实现在科技的发达所产生的快餐文化,使得大众反而丢掉了情感中最宝贵的物品。
以前通信和交通不发达,相隔太远的人与人之前见面不容易,联系情感就通过信件来维系,收到信的感觉和亲笔写在信纸上的话语,绝不是短信和邮件所能同日而语的。收信时喜悦的心情,如获至宝一般,知道远方的朋友亲人在挂念着自己,心中是如沐春风的舒畅和阳光普照下的温馨。还能通过字迹感受到写信人当时的心情,见字如见人。
后来邮局有了电话,大众会跑很远去邮局打电话。离城镇有剧院的乡下或者山区天还没亮就起来走几十里山路转几趟车去打个电话,打电话和接电话的人都会非常激动,那时候经常看见有人边打电话边哭泣。冯小刚电影《手机》里严守一的表嫂要他很早就起来接着骑自行车带她去镇上的邮局打电话给他矿上的表哥,就为了为一句:今年你还回家吗?后来被矿上的矿工编成歌来唱“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让俺问一问,今年你还回家吗?”后来手机普及了,几乎人手一个,有的人还不止一个。打电话变得非常容易,反而有些人到不经常打电话了,接着越来越少,到最终干脆就不打电话不联系了,情感到慢慢的就淡漠了。联系变得容易,反而就不常联系了,人与人之间距离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反而逺了。
科技的迅速进步,使得以前一些不容易的事变得容易了,稀有的物品变得不稀有了,就显得没有那么珍贵了。渐渐的我们在科技的进步进程和社会的前进车轮中丢掉了人与人之间最本质最纯粹也是最宝贵的情感和质量,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
七、五三语文高考作文怎样样?
五三对聪明点的拓展资料和提升很全面,是很好的高考教辅。
八、安徽2019年语文高考作文考题?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高兴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领会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进修这么忙,劳动太占时刻了!”
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
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
除了这些之后,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九、2014安徽高考作文
自从2014年安徽高考的作文题目公布以来,整个高三学子的焦虑心情似乎都被点燃了。这一道题目:”怎样解决高考中遇到的困难和压力”,便成了千千万万学生苦思冥想的对象。
高考作文一个非常重要的题型,它不仅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面对困难和压力时的应对能力。尤其是参加高考这样一场对学生前途产生重大影响的考试,遇到困难和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正确认识困难和压力
面对高考中的各种困难和压力,我们需要明确一个觉悟,那就是困难和压力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一部分。它们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
只有当我们正确看待困难和压力的时候,我们才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物品。困难和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定和勇气。
第二,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为了解决高考中的困难和压力,我们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规划。明确要达到的目标能够帮助我们在迷茫和动摇的时候坚持下去。
同时,合理制定规划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刻和精力,更有效地难题解决。我们可以将复习内容分成小模块,分配到每天的进修规划中,逐步完成,以达到最终的目标。
第三,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
在遇到困难和压力的时候,我们完全不能孤立地去面对。学会寻求帮助和支持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可以向老师请教进修技巧和解题技巧,可以与同学互相交流心得和经验,也可以向父母和朋友倾诉自己的困扰。他们的支持和鼓励能够帮助我们重新找回信心和动力。
第四,保持积极的心态
一颗平常心是冲出困难和压力的关键。不管遇到何困境,我们都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坚定自己的信念。
在面对挫折时,可以使用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来鼓励自己。告诉自己:“我一定能行”,“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一定能克服”。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你就能跨过任何困难。
拓展资料:
解决高考中遇到的困难和压力,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困难和压力,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规划,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保持积极的心态。只有面对困难和压力时,我们才能展现自己的勇气和坚定。
作为即将面临高考的同学们,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取得优异的成绩。祝愿所有参加2014年安徽高考的同学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十、怎样评价2014湖南高考作文题?
不赞同前面某培训师的回答。题目不能说多好,也谈不上多差,至少他认为差的理由站不住脚。
题目分两部分,“心在何处,风景就在何处”作为抒情和升华,来源于具体的事实:“有一个很穷的地方,很多人干了两年都走了,然而有一个人留在那里担任村支书,干了八年,带大家把村子变成了最美乡村”。
所谓切题,体现在能领会和把握这两部分之间逻辑的联系。只有一句“心在何处,风景就在何处”,是很玄虚的,当然往“李白、屈原、司马迁及感动中国”随便怎样东拉西扯都可以。然而如果把“村支书干了8年”这一事迹加上,请问能随便往“李白、屈原、司马迁及感动中国”上靠吗?硬要背书的话,这样生硬、干涩的文章,肯定很差。
基于这两部分的关系,我认为
@李绍唐
回答中的延伸和扩展是切题的,请参阅。不是随便李白屈原司马迁就能插得进去的。